2)第六十六章 风已平浪未静_水浒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击便再次停止,就连之前填了大半的护城河也停了下来。

  两国和谈有望,临安城将免于兵灾,最高兴的自然是不用送死的守城兵卒,一口气顿时松了大半。

  得知这个好消息,提心吊胆的临安民众也转变了立场,开始赞颂天子从善如流,祈祷大宋国运万年。

  而主和的大臣们更是大受鼓舞,纷纷上书,支持天子赶紧履行其余约定条款,以早日送走同军,还临安城以安宁。

  不过,尽管几乎所有的朝臣都同意议和,却也有不同的声音。

  矛盾主要集中在割地上。

  坦白讲,正乾皇帝提出的这个领土主张并不过分。

  因为按照和议条款,需要割让的绝大部分领土实际已经落入同军手中。

  而同军暂时还没有控制的淮南东路淮州和宿州,其实也是用于交换南阳府外围的颍昌府、汝州和唐州等地。

  大宋朝廷便是不想承认这个结果,也没有实力将这些土地夺回来。

  其实,包含李纲在内的主战派大臣也不反对割让这些领土给大同。

  他们担心的是正乾皇帝欲壑难填,大宋若是答应得太爽快,日后恐难以收场。

  朝廷今日给了淮州和宿州,焉知大同明日不会再要颍州和蔡州?

  大宋虽大,却经不住几次这么大规模的割地赔款。

  因而,正乾皇帝开出的条件可以接受,但不能接受得太爽快而让大同得到这一切过于容易,起码也得先讨价还价一番才行。

  讨价还价的前提是双方手中都有可以还价的筹码,宋军虽然一再被同军压着打,却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

  至少,当下就还有一支总计十万人的生力军正在快速赶来临安。

  可惜,他们的希望很快就要破灭了。

  当日稍晚,京西南、北路路制置使种师道就遣人送来急奏,汇报勤王大军已经出了内乡县途中却遭遇同军骑兵袭扰一事。

  种师道在急奏中反复强调本部没多大的损失,伤亡还不到百人,只因敌军异常狡猾,仗着机动优势神出鬼没,将士们在野地中难以立营,才暂时退入淅川县。

  其人请天子勿要慌张,最多两三日时间,勤王大军即便不能吃掉同军这股死缠乱打的骑兵,也能步步为营进抵临安城下。

  届时,便能与京营兵马里应外打掉同军主力。

  为了稳住皇帝和朝中重臣,种师道也是拉下了老脸,把胸脯擂得震天响,不要钱的保证张口就来。

  但临安城中的君臣们却不敢相信其人的承诺,皆认为此奏只是种师道打不赢同军才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已。

  大宋经验最丰富的老将统帅数万战力最强悍的西军,都不敢与同军的偏师骑兵硬碰硬,而已经被同军的长枪顶上了脑门的君臣们还有什么好挣扎的?

  抛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确认全盘接受正乾皇帝开出的和谈条件才是解决当前危机的唯一办

  请收藏:https://m.my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