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38章 修史_洪武生存指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确认了‘补贴’策略,敲定产量快速增加导致过剩钢铁的流向问题,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执行方案。

  首先,想要实现三年1万吨到2万吨的钢铁产量目标,不能只是太平钢铁公司一家。

  这不是说太平铁矿没有单独扛下产量目标的潜力,毕竟10亿吨级别的储量,一两万吨年产目标,只相当于铁矿规模的十万分之一。问题在于,别说当下,就是几百年后,也要考虑的另一个关键,运输。

  钢铁是非常沉重的。

  比如在太平生产钢铁,运到北方,就说山东,那和在山东本地直接炼铁,其中成本的增加,那简直就是两个概念。

  实际执行中,当然不能这么做。

  因此,除了肯定还要重点发展的太平铁矿公司,其他的,至少,大明各个行省,也要有相应的官方冶铁企业,以便‘就地取材’,降低成本。

  说起这个,计划统管全国钢铁生产的大明钢铁集团旗下,已经不是只有太平钢铁公司一家,另外一个还更早,是朱塬在明州时遥控设置在山东沂州的沂州钢铁公司。

  同样配套的还有沂州煤炭公司。

  两家公司的运营都很不错,不仅为前方大军和后方明州提供了大批煤炭和钢铁,还帮助山东解决了一部分流民问题,这些都是后续其他行省可以参照的模板。

  其次,大家讨论过程中又产生了另外一个灵感,被老朱当场敲定。

  钢铁的补贴,可以和接下来的人口与土地登记相互结合。

  因为税收等问题,这年代,地方上隐匿人口和土地的现象非常普遍。现在,国家要白送东西了,你要不要?要的话,那就得登记。

  话题还进一步延伸。

  不只是钢铁补贴,比如接下来要广泛推进的全民教育,这也是第一个三年计划中被列举的项目。那么,你孩子要不要上学,要上,那也得登记。

  中国人对教育的执念……

  恰好就拿老朱来说,朱家当年属于到处给人耕佃的社会底层,也就比更底层的流民强一些,即使如此,老朱儿时还是被父母送去读过私塾,虽然只有几个月,却也可见,只要稍微有那么一点条件,中国家长都不会放弃对子女的教育。

  总之,接下来的各种政策其实都可以关联在一起,环环相扣。

  这么讨论一番,钢铁之后,是又一个话题。

  修史。

  既然已经改朝换代,甚至这次比曾经还要彻底很多,连北元都没了,那也就更到了修史的时候。

  议案是宋濂提出。

  对于此事,现场诸人的意见也是不一,赞成居多,却也有反对的,理由是蒙元为外族政权,并非华夏正统。

  不过,老朱心里显然有了主意,简单商议,某人就直接拍板。

  修!

  朱塬对此也是赞成。

  中国是什么?

  朱塬觉得,那句话再贴切不过,叫做‘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请收藏:https://m.my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