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3章 磅秤_洪武生存指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3章磅秤

  朱塬在定海县城西南甬江对岸烟气燎然的烘鱼工坊一直停留到午饭之后,看过了全部细节。

  这边也算是明州海产加工公司的场地。

  只是,当下的工厂,与对岸船厂类似,都是露天,除了试验性的一批烘窑,主要也是暂时没有资源建造更多,目前主要加急建造的还是存储鱼获的仓库。

  所有人的观念都很统一,哪怕人没地方住,也要优先保证大家辛辛苦苦得来的鱼获有地方存放。

  再说鱼获。

  大黄鱼的好处之一,就是大。

  特别还是这年代的大黄鱼,两三尺长度的都不少见,放在后世,类似的野生大黄鱼,一只就能拍卖五六位数,当下,就只是如普通鱼获一样,剥洗干净,腌制三五天,然后大条大条地挂在烤架铁钩上露天烘烤。

  没打算烤成鱼干,主要还是为了防腐。

  至于腌烤的鱼获吃起来健不健康这种事,这年代,还不存在类似考虑。

  每一批鱼获挂上,小火慢烤两个时辰,立刻换下一批。烘烤完成的成品鱼获会用五十斤左右的筐子装好,从鲜鱼到烘烤过后的咸鱼,因为加了大量食盐,烘烤也是适当,重量并不会损失太多。

  两筐大概恰好一百斤,也就是一担。

  于是,可以想见,烘烤工坊这边又需要大批量的铁钩和筐子,以及,当然不可或缺的木柴。

  这等于又延伸出了小小的几条产业链。

  产业就意味着就业,无论是铁钩还是筐子,还是木柴,看似小小的几样东西,都能够养活数以千计乃至将来数以万计甚至更多的百姓。而且,这些东西表面上与生产似乎无关,但最终提高的,还是整个渔业的生产力。

  就像之前在象山那边,如果有足够的类似资源对鱼获进行及时处理,就不会造成数十万斤鲜鱼因为腐坏而无法食用,同样的,以往渔民无法最大程度挖掘自身生产潜力,恰好也是周边各种物质短缺限制了鱼获的保存。

  朱塬这段时间所做的,就只是解决一系列类似问题。于是,舟山渔场的海捕规模,立刻出现了质地飞跃。

  这同样又带来了另外一个结果。

  按照朱塬之前制定的口粮供应标准,聚集定海的士卒民夫,每月要消耗4万石以上的粮食,现在,计划一半的口粮以鱼获替代,直接将粮食需求降低到了2万石。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实际来说,凭借朱塬之前出售海贸公司牌照收获的钱财,营海司已经能够轻松实现自给自足,甚至都能把海军养起来。随着明州海洋发展集团的成立,海洋捕捞的迅速铺开,营海司将飞快进入完全的正向产出阶段。

  就地吃过午饭,朱塬并没有回城,而是穿过烘烤工坊区域,与华高、刘琏等人继续向西南而行。

  定海城南,甬江对岸五里左右,这边是与北边竺山相接

  请收藏:https://m.my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