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六十九章 这次恐怕要糟(更新完毕)_我为国家修文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片,然后直接粘接到器物上。

  插接,则是一种二合一的修复方法。

  它是把两件或多件品种、纹饰相同的器物,各取其完整的部位,采用各种手法将它们拼成一件完整的器物。

  制模套模,是陶补和瓷补的基本操作,在这一道工序上,向南是轻车熟路,很快就用瓷土制作出了和高足杯缺口差不多大小的瓷土坯胎。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地域的不同,瓷土也分很多种的,不同的瓷土,烧制出来的坯胎胎质、颜色并不一样。

  因此,瓷土的选择很重要,尽量选择待修复器物所使用的瓷土来制作坯胎,以保证烧制出来的瓷片的胎质和颜色与原器物一致。

  这件清代雍正年间的仿成化斗彩团凤纹高足杯,属于官窑作品,也就是出产于西江省景市官窑。

  据清代督陶官唐英在《陶冶图说》中所述,色纯质细的瓷土,是来自于徽州祁门县,西江省饶州府属内的高岭、玉红、箭滩等数种瓷土在当时只能做粗器或者“参和”祁门来的瓷泥进行制造。

  因此,向南很容易就可以挑选出合适的瓷土,来制作高足杯残缺部位的瓷土坯胎。

  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制作出来的瓷土坯胎,可以略比高足杯残缺部位大一点,厚一点,即便烧制出来的瓷片大了厚了,那也可以磨掉一些。

  但如果做小了,那就没得补了。

  坯胎做好之后,向南便将它放进修复室角落里的一个八角形的小型电窑炉里,插好电源,设置好温度,便摁下了启动键。

  这种小型电窑炉,是城市里很多陶艺馆的标配,价格也不贵,几千块钱。

  自从决定开设文物修复工作室之后,向南便在网上订购了一台,这样一来,陶补、瓷补所需的陶片和瓷片,都可以自己烧制了。

  方便得很。

  坯胎的烧制需要一段时间,向南也没坐在那儿干等着,顺手拿起另一件前些天没修复完的古陶瓷,继续低头忙活了起来。

  向南在忙,另一边的康正勇也在忙。

  在调色、试色,试色、调色中反反复复了无数次之后,康正勇总算是调制出了和《山水》立轴图底色相接近,但又略略有些浅的颜色,正式开始了全色工作。

  这只是第一步,实际上,每一个残损之处的底色,由于年深日久等各方面原因,实际上并不完全一致。

  因此,康正勇还要一遍一遍加深颜色或减淡颜色,之前调制出来的,只能算是基准色而已。

  两个人在同一间修复室里,各自安静地忙碌着,一直忙到太阳西斜,康正勇忽然长舒了一口气。

  向南听到响动,转过头来看了他一眼,笑着问道:

  “怎么?全色完成了?”

  “花了两天时间,总算完成了。”

  康正勇点了点头,有些忐忑地说道,

  “老师,您帮我看看?”

  两天时间完成全色,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这还是因为这幅古画残损之处并不多,如果再残缺得厉害一些,花上一两个星期的时间来全色,也不过分。

  “好,我来看看。”

  向南放下手中的工作,拿起一旁的毛巾擦了擦手,这才站了起来,来到了这幅古画的面前,仔细地察看了起来。

  看到向南左看看,右看看,还站在椅子上从画面的上方往下看,康正勇一脸紧张。

  这一次全色,他可以说是投入了十二分的热情,调色试色也是最多的一次,自我感觉十分良好。

  只是,老师向南自身的水平太高,自己跟他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之上。

  他所感觉的良好,在老师的眼里,会不会破绽百出?

  要是达不到老师所说的“至少三面光”的要求,那岂不是辜负了老师的厚望?

  会不会让老师感觉自己太没用了?

  看着老师向南脸上的表情越来越严肃,康正勇的一颗心也提到了嗓子眼里。

  这次,恐怕真的要糟啊!

  请收藏:https://m.my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