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1章 降粮价_明末逐鹿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过得太苦了,手中有一些钱,他们也不存银行,选择自己挖坑埋起来。

  这些银币他们都放在手中,准备应对今后未知的风险。

  导致银行铸造的银币,有很大一部分,都沉淀在农民手中,没有有效的流通。”

  苏河也了解这个事情,银行行长冯春晓多次向他反映这个问题。

  要不是纺织品大量贸易,从湖广等地区赚来大量的银子。

  又发现了几座银矿,大量开采银矿炼成银币。

  银行对社会的银币供应,才勉强能跟得上商品的增值速度。

  苏河听到王仲策又提起这件事,必须要想办法解决。

  要不然大明的银子被士绅埋在地下,他们的银子被农民埋在地下。

  钱无法流通,就起不到它的意义,那就变成一个收藏品。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第一个是调低粮食的收购价。

  第二个是动员农民,让他们手中的钱财,积极的花费出去。

  他们获得利益的同时,让钱流动起来。

  苏河思考着后世的办法,对比现在的情况。

  他思考的同时,还与王仲策讨论粮价问题。

  “粮食收购价肯定要降,那时只有汉中府产粮。

  宝鸡那里大旱,没有多少粮食产出。

  四川又没打下来。

  我们为了稳定汉中的农民,照比士绅收购粮食的价格,大幅提高粮食的收购价。

  粮食收购价降的同时,粮食销售价格也应该降低,现在粮食卖的太贵,一般家庭承受不起。”

  苏河谈到粮食收购价,他又想起秘书处关于城里市民的调查报告。

  城中本来就有市民,加上随着工业化发展,多出来的工人。

  他们都不自己种植粮食,哪怕是分到土地,也无法适应种地的劳累,农业产出又不高。

  他们把自己的土地,托管给农场种植。

  所有的收益和税费都归农场处理。

  他们可以随时解除契约,在城中活不下去,乡间还有一块属于他们的土地。

  如果十年还没有亲自种植这块土地,它就会被托管的农场回收。

  城里的人主要靠在各大粮店购买粮食生活。

  钱明义交上来的调查报告,有一个很典型的家庭,能代表大多数城内的贫苦人家。

  一个水泥厂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

  他供应一家五口人生活,每个月食物的花费,要占据他工资的百分之六十。

  这还是一个月最多吃一次鸡蛋,平时都吃些萝卜白菜等廉价的蔬菜。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粮价太贵了。

  苏河与王仲策根据现在农民种植粮食的成本。

  城里普通工人每个月的收入,购买粮食需要的花费,控制在他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

  最后他们计算出,各种粮食的收购价和出售价标准。

  各府可根据自己地区当地的情况,进行一些适当的上浮和下调。

  调整幅度超过百分之五,需要上报省里巡抚批准

  调整幅度超过

  请收藏:https://m.my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