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一章 挽天倾(八)_盛唐神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做的出来。

  李隆基强撑着道:“萧卿一心为国,朕准了!”

  李隆基金口一开,萧去病便忙不迭再次长揖到底,然后催促李隆基立即亲笔写下圣旨,盖上玉玺,再由宰相杨国忠签名盖印,交给自己。

  这种敕旨,自然不够正式和规范,至少在贞观和永徽年间,这样的圣旨,就基本等于废纸一张,没有半点法律效力和合法性,拿到下面去,也是没人会实行的。

  因为按照制度来,所有的圣旨,必须由相当于后世秘书处的中书省起草,至少三名主官签字,再拿给皇帝过目修改完,再返回中书省至少三主官签字。

  然后这封敕旨才能拿到类似后世审查部的门下省让至少三名主官去审核,若是这三人不同意,这封敕旨便不合法,不能发出去;而若是门下省同意或者作出了修改,也还要送回给皇帝,让皇帝认可才行。

  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一份有法律效力的敕旨想要发下去,皇帝先要和中书省的秘书们共同起草商量,之后还必须过门下省的审核这一关,还是得商量、博弈。

  最后拿出一份皇帝和门下省官员都同意的方案出来,再去交给类似后世国~务~院的尚书省去执行。

  然后还需要尚书省的大佬们和具体办事员过来一起签名,表示俺们在什么时候已经收到圣旨了,准备什么时候派谁去执行。

  这样才是一封合法的,有效力的圣旨敕书,在那个时候,皇帝是和三省的中~央高层共同制定策略,共同管理国家,皇帝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所以那个时候,每一道政令,每一个决策都凝结了皇帝和大臣精英们的智慧和心血,所以那个时候大唐飞速扩张,一下变得极其强盛。

  大唐更是在那一段时期,开了挂一般,在强敌环伺大环境下,竟然能够不断地只用极少量的兵力,对所有的外敌依次用兵,借力打力,挨个修理,一次又一次的以少胜多,百战百胜,一万灭十万,两万灭十五万,短短几十年时间内,愣是打趴下所有的敌人,消灭了超过自身兵力几十倍的敌人,将疆土扩张到最大!

  重要并且神奇的竟然是,这样连年打仗,老百姓的生活竟然非常富足,百姓对战争也是极其热情,一个个都闻战则喜,全民尚武。

  当然,当时君臣共治,有时候效率自然低了一些,有时候更会把皇帝气的要命。

  但那个时候唐太宗还是有能力有本事在制度和程序上搞定这班大臣的,所以大多数时候皇帝的意志还是能够得到执行,效率其实很高;至于生气,气过了也就算了。

  可是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他就没这个本事和这么多大臣对抗,于是被朝中以他舅舅为首一班大臣欺负得很厉害。

  所以大多数事情他都很难按照自己意愿去办。同时还被气的要死

  请收藏:https://m.my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