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八一章 军事交流(三)_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方,因此战争就进入了长期的对持消耗战。但这种战争形式显然是不利于综合实力较弱的同盟国一方。华东这是提醒德国,早一点意知到这种战争形式,进行针对性的准备。

  而空中力量是未来战争发展的大势所趋,虽然在一战中,空战还不能决定最终战争的走向,但仍然发生了激烈的空中争取,还诞生了一批神话级别的飞行员,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著名的红色男爵。因此在未来的战争中,谁能在空战上抢先一步,就可以获得战争的主动权。

  当然,这些总结也好,提醒也好,并不一定就能让德国在一战中获胜,因为突破堑壕战最大的利器——装甲车辆,华东始终都对德国保密。因此可以增加德国的战争能力,并充份挖崛德国的战争潜力,至少能够让德国坚持更长的时间,而且如果德国能够极早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的话,最终打成平局,也不是不可能的。不过德国能不能领会到这些意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虽然德国总参谋部不知道华东夹带的私货,但对这个总结还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华东基本将远东战争的经验教训摸透了,其中有不少地方和德国的认知有很大的相同之处,而且对德国来说,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揭晓的德国机密文件来看,德国从远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和华东的初衷是有很大的差异。

  其实对海陆军之争,德国陆军的观点就是根本没有必要发展大海军,只要保持基木的海防力量就行了,德国还是应该集中资源进一步壮大陆军,毕竟在未来的战争中,德国陆军很有可能要同时面对法俄这两个强劲的对手。但发展大海军,是皇帝陛下的决议,因此谁也不能够有异议。

  而对于第二条,德国是最无感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德国从未打过长时间的战争,还由这个时候德国己经制定了一但发生战争,在同时对抗法俄两国的局势下,力求速战速决的施利芬计划,因此德国确实是从未想到过要打一场长时间的战争,当然也不会想过在战争一开始,就举国进入战时体制。

  而对第三条堑壕防守,德国是最重视的,不过德国的着眼点到并不是敌方给自己布下堑壕防守,而是自己要用堑壕防守去对付敌人。

  原来按照施利芬计划: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设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而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比例又是1:8,左翼部队中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

  请收藏:https://m.my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