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那些经年_泾渭情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欢喜喜进了宫却发现自己要教的竟然只是一位公主,八人中有六人向父皇提交了辞呈。

  还是父皇亲自出面阐明了缘由又与这六人说了本宫的命数,并断言道:公主虽为女子日后却必将成为辅弼社稷的栋梁之才,况且公主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几位若是不信,可以考一考公主的学问,再做决定。

  于是,父皇单独为我设置了一场考试,六位大儒一其坐镇,最后八位大儒全都留在了京城。

  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自己的特别之处觉得人人都是如此,所以也不懂什么叫“藏拙”直到两年后八位大儒集体请辞,我才从母后的口中得知:原来自己和旁人是不一样的,而且这份不同……落在旁人眼中是多么可怕。

  试想:一门全新的学问夫子只需告诉我这门学问都写在哪几本书里,用不了几日我便能融会贯通,与夫子辩论……这是多么拂人颜面的事情?

  我本以为夫子之学问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却不知他们早已黔驴技穷,再无可教。

  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年仅十岁的我,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孤独”的心绪。

  又两年,我便读完了弘文馆内所有的藏书,却对歧黄之术起了浓厚的兴趣,到御医院去学习了三个月,为各宫的主子宫人切脉,还为感染风寒的妃嫔开了方子,可是那位嫔妃在吃了我开的药以后居然离奇身亡了,我被父皇禁足一个月母后来看我,并给了我一块金牌令箭让我到民间去避避风头。

  我本是不想走的,我相信我的方子绝不会错,况且御医也是看过的……

  母后哭着对我说:刘贵妃母家势力雄厚,这块金牌也是你父皇的意思,你先拿着到民间去走走,等到查清楚真相你再回来。

  于是,还不到十三岁的我再次离开了皇宫,仅带了几名侍卫一名宫婢就开始了民间的游历。

  我一路漫无目的走着,四处行医,来到山明水秀之地便结庐而居小住一阵,然后再次上路。

  路途虽辛苦我却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这一路上我治好了许多病人,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善意,这样的生活比皇宫中的锦衣玉食有滋味多了。

  十四岁那年,我来到河北,在城门口看到了一张告示,上书:河北太守寻访四海名医,为太守府的小女儿治病。

  我当即上前欲揭下告示,侍卫却拦住了我。

  侍卫小声说道:“殿下,请三思。”

  我:“为何?”

  侍卫:“小的听说,这太守家的小姐得的是天花,前前后后已经多位大夫入府都没出来,殿下千金之躯若有闪失小的万死难辞其咎。”

  我沉吟片刻,天花是本朝的绝症之一,但我曾在一本古籍上看过治疗天花的偏方正苦于无处验证,若是能用这副方子治好这位太守家的小姐,我就可以将此方向四海推广

  请收藏:https://m.my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