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五章 辽宋同地不同风_水浒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底蜕变,不能再盲目的按照原剧情中表现去推断他们的行事风格,少了“知道历史走向”这个最大的金手指,对穿越者来说绝对是一大损失,但看着一个个流氓地痞般的“好汉”在自己影响下逐步成长为有用的人才,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吴用见阮小七不理自己,干咳一声,转移话题。

  问乌程:“我看此间田地也有深沟用于排水,此处地形、土质、气候和河北也近,为何一河之隔的河北遍地水田,此处却全是旱地?”

  大宋朝廷和各地官府自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开始,便不遗余力的推广种植占城稻,如今除了少数干旱地区外,全国基本都是稻麦交替种植,一年至少两收,这也是大宋国土远不及前朝,人口和赋税却胜之的重要原因之一。

  “先生真是精细人!”

  乌程态度恭敬,道:“南京道以前也学宋国的临近州县种过稻子,但前几年皇帝下诏,说什么水田不便纵马,不让种稻,才又改成旱地了。”

  吴用问:“这是何故?”

  “不知,兴许是怕影响冬日来南京避寒的国族(契丹族)贵人们驰马吧?”

  徐泽问:“你可曾见过契丹贵人在麦田里纵马驰骋?”

  乌程茫然摇头,说道:“幼时听我叔祖讲,早年曾有国族纵马毁坏麦苗,被官府抓去打了板子,但至我长大,都没见过这样的事。”

  一直没说话的王汰插嘴道:“其实,辽国不准种稻和我朝两河之地强制种稻,是一个道理。”

  “是何道理?”史进问。

  “都是为了防御,我大宋试图以水田塘泊阻碍辽人南下,辽人则是怕我朝北伐,担心境内水田影响其骑战。”

  闻焕章扶额,沉思片刻,两眼放光,道:“以往许种稻而今却不许,如此说来,辽国应是近些年国力衰退,对我大宋开始采取守势了。”

  王伦猜到了闻焕章的心思,却没那么乐观,说:“当年太祖征北汉,以及太宗举国北伐之时,辽国也都是守势。”

  当年,大宋初立,恰如旭日初升,十余年的时间平灭十国,气吞万里如虎,而后,举百战精兵北伐,尚且兵败高粱河,演绎驴车传奇。

  呃,这个话题,没人敢谈。

  “武清县城还有多远?”徐泽及时岔开话题。

  乌程答:“不足五里。”

  徐泽望着田野中三三两两的农人,暗道“奇怪”。

  ……

  不同于大宋境内逢城不入的低调,进入辽境后,出于搜集情报、交易货物和掩人耳目的需要,商队反而必须高调,几乎是逢城必进。

  在武清县城待了一日,继续延桑干河(区别于后世的桑干河,此时包含了永定河这段全称桑干河)一路向西北而行,望着身后低矮的城墙,徐泽想到了前天的怪感觉。

  相对于大宋河北、京东动辄万户数万户的县城,武清县周仅几里的城墙内最多也就两三千户。同是以农耕为主的汉人聚居地,辽境内的城市人口密度显然要比大宋低的多,相对应的,出城劳作的农人才会“三三两两”,缺乏大宋动辄数十上百人一起劳作的热闹。

  徐泽这两日专门打探过,辽国因为国情远较大宋复杂,税收制度也更加多样,反正他是没搞清楚,只知道武清是直属辽主的州县,税收基本上和十二宫一样“单纯”,主户只需缴纳自中唐就开始实行的两税,税种和税率比起大宋同阶层的百姓而言,反倒是轻了不少,当然,转户(等同大宋的客户)另当别论。

  至于丁口不繁的原因,则是依然不解,反倒是相询之人被问的莫名其妙——大辽经济最繁华、人烟最稠密的南京道居然丁口不繁,哪还有何处丁口繁盛?

  请收藏:https://m.my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