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二十四章 千里送骂_水浒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下的官员和百姓觉得非常严肃才行。

  其实,自之罘湾大改组,成立军政分离的部曹制后,同舟社就已经能够行事国家政权的绝大部分功能了。

  但名不正则言不顺,名至方能实归。

  很多百姓受限于见识和阅历,还不能准确理解赵宋朝廷和同舟社的微妙关系,更无法理解赵官家和徐社首的谁“管”谁。

  各地的官员需要建立正规的国家,以提供更多的晋升空间;而总部各部、曹首也想将自己不伦不类的职务换成更能光宗耀祖的三公九卿。

  劝社首登基,无疑是风险很小回报极高的政治投机,对同舟社的各级官员来说,绝对是当前的头号大事。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即便掌握着超前知识的穿越者,也不能过于标新立异。

  只有先尊重时俗,融入时俗,才能逐步影响并改变时俗。

  “嗯。”

  徐泽点点头,算是回应了宗泽的话。

  走流程就走流程吧,治下官员多写几遍劝进表也费不了多少时间。

  同舟社无论何时建国,该进行的社会改革都要稳步推进,不能停顿,只待内外部条件成熟,就要分步骤实施。

  “由你牵头,对我们即将建国的国号、年号、国都、政体等相关事项进行讨论,就半个月内吧,至少拿三个方案给我。”

  同舟社社务部之下,暂时还没有设置“礼曹”,所以这事只能由宗泽这个长史亲自牵头了。

  对此,干劲十足的宗长史自不会有怨言。

  “属下明白!”

  徐泽虽然答应了宗泽开始走劝进建国的流程,可等这套流程走完并进入建国实质操作阶段,还需要一段时日。

  而其人现在要做的几件阶段性任务中,就有几件创造外部环境的大事。

  其中,就包括对赵宋朝廷来使的处理。

  将朝廷使者张邦昌晾起,并不是徐泽故意耍威风,这件事本身也代表着同舟社对赵宋朝廷的态度。

  而被软禁在馆舍之中的张邦昌,这段时间也受尽了内心煎熬。

  同舟社北伐成功,赵宋朝廷却失声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究其原因,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赵宋的决策者们事到临头才发现,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徐泽北伐之前,曾在大名府之战时,向童贯派出的使者王汰暗示“复燕云者王”。

  但像同舟社这种独立性极强的势力,朝廷一旦封了其领袖为王,基本上就意味着帝国准备走禅让的流程了。

  很明显,徐泽“想要”的这一封赏,不仅失去江山后就可能丧命的天子绝不可能答应,绝大部分重臣也不可能答应。

  其实,朝廷重臣并不是不能接受换东家。

  打不赢就投降并不丢人,只要能保住个人富贵和家族传承,有的是人愿意投降。

  但同舟社自成体系,已经有一套完整的理政班子了。

  赵宋若是投降

  请收藏:https://m.my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