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八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_水浒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可能出现在当世。

  其人要是真信了这些空想,也不可能融于俗世,连任四县都能所任皆治了。

  真正让他们激动的,是徐泽在明确提出今后将会建国,并说“活下去”的层次太低后,迎出这面大旗,而旗面上的“大同”呼应了同舟社的“同”。

  至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治理模式,他们虽然心向往之,却不敢相信,更害怕社首会相信。

  因为数千年以来,勇于实践的华夏先民早就实验了各种能想到的社会模型。

  其中,自然不会缺少“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不提只存在于传说之中,并无详实文字可考的上古圣王事迹。

  便是天下一统的秦汉之后,仍然有这样的社会实验——这位勇于探索的政治家叫做王莽!

  通过“选贤与能”走上君位的伟大先行者王莽,用自己的头颅告诉后来者——千万别再尝试“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空想!

  其实,王莽新政的出发点究竟是后世意义的“天下为公”,还是借新政之名,复古三代之政,都有很多疑点。

  徐泽不是专家,无法给出准确判断。

  时人的观点,多是认为王莽实为复古,而非“新”政。

  但众人又不是徐泽肚子里的蛔虫,谁能确定社首和王莽想的就不是一回事?

  而且,一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公”的含义也九百年后有很大的差异。

  既有先公(祖先)、爵称、王臣、祖考等意;也为诸侯之称,如公室、公田;还引申为公共之意,如公宫。

  纠结大道为公的“公”是什么具体含义,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因为,《大道之行也》描述的大同社会,本身就和《桃花源记》中的神奇小村一样,都是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空想,并不具备可操作性。

  不同的是,桃花源这种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型,华夏历史上曾无数次的在偏远地区出现过。

  只不过其真实形态与陶渊明幻想之间的距离,就好比宝相庄严的得道高僧和满身异味的鲁智深一样,远看都是大和尚,近看完全不一样。

  而大同社会,在不可确定具体时间的未来,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修养到达相当高的境界。

  也许,可以实现。

  至于实现的方法和过程,满篇空想的《大道之行也》并没有给出一点可操作的地方。

  天下大同就是同舟社的最终奋斗目标,至于这个目标达成的时限,徐泽给出的答案是“千年以后吧”。

  能够预测二十年后之事的,都是天下少有的奇才。

  千年之后的事,谁能知道?

  这世上可有千年不倒的王朝?

  同舟社真要能坚持千年,赵遹还不得做梦都要笑醒?

  但其人显然没有被徐泽忽悠住,坚持要社首慎重考虑。

  他的命运已经与同舟社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徐泽一

  请收藏:https://m.my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