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46章 共创盛明煌煌_靖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是什么混账话?那时,蒸汽机能不能制成,陛下心里也没底。再说了,马自然还是有用的。就算用不到那么多,难道不能养了吃肉?”

  严世蕃期待了起来:“那儿子什么时候能带着冒烟的铁船去日本?”

  “等你到了爹这个年纪再说吧。”

  “……啊?”

  “道阻且长,哪有那么快?”严嵩顿了顿,“这也是今日陛下定要封郑魁为侯爵、召诸位重臣议事的用意。陛下英明神武,那番光景,自然是真的,只是需要继续研制、改进。就像是做生意,投入的本钱越多,就越可能回报更多。钱、人、物,都需要,财计列支要多一项了。最重要的是,要让有才能的人,觉得这也是一条好路,不是只去当官。”

  “……侯爵还不行?”

  严嵩沉默了一会,随后道:“陛下说了,大明可以只有数以十万计的文武百官,却需要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博士、大匠、小工。像新世侯这等人物,成千上万源源不绝,方能真的有一天京广朝发夕至、天下大同。”

  “……”

  严世蕃不敢想象侯爵有成千上万的大明。

  那我东瀛伯算哪根葱?

  ……

  要做到这一点,绝不容易。

  要让天下有才能的人不觉得只有做官是一条好路,却不那么容易绕开科举在大家心目当中强大的地位。

  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拿科举来做文章。

  “今已辩明,读书人若正本清源,格物致知本就是应该做的。”朱厚熜继续发表他的见解,“科举之学,不应只是取进士。故此,科举如初创时一般设诸科,方才理所当然。朝廷抡才取士,各种人才都要有。”

  现在,就是要对科研和工程人才的培养、选拔,进行制度建设了。

  而同时,还涉及到这条出路的好处、利益。

  学有所成、脱颖而出,如今自然有诸多企业的出路,能够有带官品的职位,有薪俸。

  但这还不够丰富,还缺乏顶级待遇的号召效应。

  朱厚熜正式提出了那个概念:“说什么实践学、新学,莫不如称科学!读先贤典籍,求天理大道,为的都是明理报国。条条道路通天理,殊途同归。以科学之名,改科举之制,脱颖而出之人皆是朕所需国士。历朝都是储才于翰林院,依朕看,以后学问大家才能称为院士!”

  他要给的号召效应,就是把最尖端的科研体系构建起来。

  科学这个词,在华夏历史上还当真就是“科举之学”。既然现在人们固有印象里科举就是最好的出路,朱厚熜何必不用它做另一番阐述,平滑地吸引更多人选择新道路呢?

  反正对外说出去,仍旧是科举出来的。已经上了年纪的这一辈人不必多犹豫,总之仍旧是把孩子往科举之途培养罢了。

  “改翰林院为科学院,博研院也并进去。设文华院士,授予大明

  请收藏:https://m.my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