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3章 耐久_洪武生存指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别说渔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说的就是这年代麻织渔网非常不耐用,打一趟鱼回来,就要仔细清洁晾晒一番,而且哪怕小心维护,这些天然纤维织造的渔网还是会在一段时间后逐渐被海水侵蚀腐坏。

  因此,无论是船只,还是渔网,当‘耐久’降为零,渔民就必须重新置办。

  想想那部《骆驼祥子》,忙忙碌碌了一辈子,祥子都只为了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最终却求而不得。同理,古代渔民想要置办一整套船只渔具,也绝对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这也是为何,定海知县薛戍前些日子与朱塬说,明州渔民一年八成的鱼获,都来自四月份的一次大黄渔汛。

  因为其他时间下海,捕鱼收获,或许还不够弥补自家船只渔具所消耗的‘耐久’,更别说下海这件事本身的危险性。因此,这年代很多临海地区,渔民每年只在鱼汛季节打一季鱼,其他大部分时候,只能靠给人做工或务农为生。

  朱塬之前让自己带来的大型海船下海尝试捕鱼,遭到华高反对,原因同样也是这么做会消耗‘耐久’。

  近期收集到的诸多元朝海运资料中,其中一项不起眼的记录,关于元廷在海运巅峰时期要求地方每三年都要组织建造一批大型海船,也说明了海上运粮对船只的消耗有多大。

  这年代的木制帆船,高强度海上运粮,每年两次往返,平均只能用三年。

  朱塬与姚封讨论过。

  姚封表示,若是得到良好的维护,一艘帆船用五年以上是不成问题的。

  这又回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这年代,造船容易修船难。

  特别是大型海船,想要维修,必须临港挖出一个大船坞。海船驶入,封闭船坞,将大船支起,空水,花费一些时日晾干。然后,工匠们才能接着开始检查更换腐朽过于严重的木料,重新用灰麻填缝,再刷上防水桐油。

  这一连串操作下来,与造一艘新船花费的时间也差不了太多。更何况,即使经过维护,到底也是一艘旧船,安全性不如新船那么高。

  因此,如果木材等原料充足,还不如直接造新船。

  大船在岸上开造,完成,下水。

  三步走。

  简简单单,干脆利落。

  毕竟这年代木船不耐用是真,相对运粮来说,造价不高,也是真。

  朱塬之前就得到过一份具体数据。

  元仁宗延祐年间,就是大概50年前,明州这边有商家专门造船为朝廷运粮,千料海船,造价宝钞90锭,折合1500两白银左右,因为当时元朝给的‘运粮脚价’很高,每石约为宝钞8两,千料海船一次运粮1000石,只跑一趟,一切顺利,就能赚回160锭。

  不仅一趟就回了本,去除人力等其他开支,还有赚。

  这其实也从另一层面说明了这年代的船只造价不高,只相当于

  请收藏:https://m.my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