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7章 明州杂货连锁公司_洪武生存指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种大型称量工具,非常简单的杠杆原理,相比当下的老式杆秤,最大特点是便捷,且称量体量更大。

  可以预期,接下来营海司的各类物质称量需求会非常庞大,总是用杆秤,太慢,也太麻烦。

  朱塬迅速描画讲解一番,姚封当即拿着图纸跑去试做。

  周围人对此已经见怪不怪,包括朱塬自己,平日里总是时时刻刻都能想到很多东西。

  倒是旁观的邢迹再次涨了见识。

  不过,瞄一眼不远处高耸的龙门吊,只是一个称量用的小物件,好像,也不是那么特别。

  这边三船食盐交接完,邢迹拒绝了朱塬的晚餐邀请,匆匆离开。

  确实也有事。

  渔汛季节,既是盐运司售卖盐引的好时节,也是私盐比较猖獗的时间段,这些都需要邢迹操心。

  朱塬也打道回城,却不是一天工作的结束。

  回到自己的营海使府邸,朱塬当即招来三位营海司郎中里较为空闲的方礼,让他安排筹集麻料的事情。

  朱塬的要求是,明天之前,尽快挑选1000名脚力好的民夫出来。

  朱塬打算组建一个货郎团队。

  这也是参考现实的一个决定。

  这年代,或许有人大面积种植桑树,但,大面积种植麻料的,不多,基本都是农家种田之余开辟一块土地,按照朝廷的要求进行播撒,或者,更多只在庭前屋后。

  因此也就意味着,营海司想要筹集麻料,不可能派出一堆车船,走街串巷地去收购。

  农家里有储备,但基本达不到专门售卖的程度。

  因此,只能采取零散收集的方法,且直接用钱效果也不好,更便捷的方法是以物易物。

  这就让朱塬想起已经是记忆很深处的那种货郎小摊。

  挑着担子,手拿拨浪鼓,走街串巷,售卖各种针头线脑。

  这年代,类似的货郎小摊已经很普遍。

  既然有参照,就更好办。

  打发方礼挑选人手的同时,朱塬又安排营海司吏员去寻找一些类似的货郎小摊,重点是明早之前列出一份货品单据给自己,包括其中货品的采购价格和出售价格。

  计划派遣1000人分散到从北部苏杭到南部温台的各个州县,半月时间,只要每人能筹集30斤麻料,就能有3万斤。

  这就能满足今年的基本需求。

  如果这方法有效,朱塬打算一直持续下去,3万斤真不算多,民间如果能给出30万斤,朱塬也打算吃下,毕竟麻料在开拓海洋层面的用途实在是广泛。

  朱塬甚至考虑到,这么做,还能够刺激民间种植麻料的积极性。

  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之一,有需求,才会有生产。

  第二天是四月初六。

  上午的第一件事,还是祭祀。

  然后送行。

  官方总计约8000人,其中100艘大型渔船,200艘小型渔船,6艘营海卫负责救援护卫的军船,还有两艘

  请收藏:https://m.my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